2013年9月5日星期四

第二屆 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





影意志 / 香港獨立電影節 主辦:
「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
以民間集資,實踐屬於民間的電影!

A. 「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簡介
在本地電影工業的運作模式之下,製作決定往往落在商業霸權的手上,以大老板的投資意向為依歸,推出的影片往往只為迎合他們眼中的「大眾化品味」和市場價值,並尤其缺乏對社會現況的反省批判,其功能只在於娛樂、消費,亦導致觀眾的觀映選擇日益貧乏。

然而,我們深信電影的作用不限於此。近年來,各式各樣民生議題不絕於耳,唯這些議題在主流電影當中偏偏不見踪影,即便有亦只輕輕帶過,淪為劇情點綴。反之,我們認為電影亦理應獨立於愈見單一的主流製作趨向,面向社會,對民眾所面對的、不容忽視的社會議題作出深度反思,為觀眾提供另類而且更有意義的選擇,豐富本地影像創作。

2012年,影意志以及重慶民間映畫一同首次開展了「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鼓勵民眾直接以捐款支持,成為聯合製片人,將製作決定從商業霸權中重奪,同時參與創作,與參與計劃的導演在面書上進行創作交流,香港共有一百二十四位聯合製片人,三條短片共籌得港幣十萬四千二百零五元。三位導演盧鎮業、陳浩倫、林森的短片作品《金妹》、《美好生活》、《一路走來》於2013年1月香港獨立電影節2013首映,並邀請聯合製片人率先觀看製作成果,映後討論熱烈。首映至今4個月間,華人民間集資計劃以及三條短片作品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華人民間集資計劃以及三條短片作品獲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邀請放映;《美好生活》、《金妹》受邀於3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再次放映;《美好生活》分別在澳門理工學院、台灣外傭工會、台灣新北市電影節2013獲邀放映。

抱著這個理念,我們再次開展了「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向各位推薦四位獨立創作者:應亮、林淑貞、李啟浩、伍偉昌的最新短片構思 (故事大綱請見頁7至頁11),鼓勵民眾直接以捐款支持、參與創作,更希望凝聚一眾渴望為本地影像、為社會帶來變更的創作人和觀眾,是為計劃的最大意義。

請參與「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以民間集資,實踐屬於民間的電影!


B. 如何參與:
此計劃鼓勵民眾以捐贈合資來作為四位創作者最新獨立劇情短片 (故事大綱請見頁7至頁11) 的製作成本,捐贈金額無上下限,惟希望成為「聯合製片人」者,最低捐贈金額為港幣三百元正。各位「聯合製片人」可自由選擇將捐款贈予特定的某一套影片。

C. 集資及影片製作目標:
本計劃希望為最套短片籌集共港幣10萬元作為製作費用,現定每套短片不遲於 20131230 完成。


D. 成為「聯合製片人」之後,你將能夠:
l  於我們的 Facebook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indieff 得知此計劃的最新動向,與及所支持的導演的創作進度。導演有責任至少每一個月於上述 Facebook page 向「聯合製片人」公佈最新進展。

l  可向所支持的導演提供意見、討論創作內容。我們鼓勵導演透過上述 Facebook page 與「聯合製片人」多加交流,主動向「聯合製片人」徵求意見,集思廣益。

l  向各位「聯合製片人」徵求同意後,每位「聯合製片人」的名字將出現於上述 Facebook page、網站 http://yingechi.blogspot.com/,及其捐助影片之片尾字幕,以作嗚謝。
                                                                                      
l  受邀出席影片的公開首映及分享會。

l  如經費許可,本計劃會將影片結集推出 DVD,每位「聯合製片人」將得到影碟乙張。


E. 如何捐贈及正式成為「聯合製片人」:

1     第一步:捐贈不少於港幣三百元正。我們提供兩種捐款方法:

a)      郵寄支票
支票抬頭:Ying E Chi Limited
請於支票後清楚寫上:
1) 姓名 2) 手提電話號碼 3) 你所支持的導演名稱 4)facebook 帳戶名稱 
請將支票郵寄至:香港 灣仔 軒尼詩道 365 富德樓 4/F 影意志

b)      以現金匯至銀行帳戶
銀行名稱:東亞銀行 Bank of East Asia, Limited
帳戶號碼:015-154-40-02849-8
帳戶名稱:影意志 / Ying E Chi Limited

2          第二步:捐贈後請電郵至 hkindieff@gmail.com 與我們聯絡
在電郵內寫上:
1) 姓名 2) 手提電話號碼 3) 你所支持的導演名稱  4) 註明捐贈方式 (支票/轉帳)
轉帳捐贈者,請附上入數紙副本。

3          第三步:你將會收到本計劃籌委發出的確認電郵

4          第四步:得到你本人的同意後,上述 Facebook page 本網站 的「聯合製片人」名單將會添上你的名字



四位導演的個人簡介、故事大鋼:
此計劃邀請了四位關心社會議題的香港獨立電影導演:應亮、林淑貞、李啟浩、伍偉昌一同參與。三位導演的劇情短片都以不同的社會現象為題。以下為三人導演簡歷,及三套短片截至520日的最新故事大綱:

導演簡歷

林淑貞 

潮州人。中學時期曾執導話劇《潮語紅樓夢》。大學主修經濟,畢業後於電視台及電台當記者,製作新聞及紀錄片。後來投身電影,擔任副導演多年,拍攝大製作動作武術電影多齣。期間她曾拍攝港台單元劇,後取得城市大學新媒體學系藝術碩士學位。畢業作《酸》(2012),以2011旺角鬧市腐液彈案為題材,影片人物掙扎於是否壓逼其他處境更差的人來生存,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2012中,取得特別獎。除了電影,她也喜歡寫作。曾得兩次青年文學獎。






李啟浩 

生於1989年, 2011年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專注於電影創作,作品包括《這裡,這裡》(2010)(第17屆ifva公開組入圍作品),《羊》(2011)(鮮浪潮2011學生組最佳電影、第18屆ifva公開組入圍作品 )講述在一成不變機械式的學校日子中透出的幾線光。


 伍偉昌


 攝影和錄像拍攝人。作品見於不同刊物和媒介,參與多個本地攝影展及製作獨立電影。作品內容多與時事、社會和社區紀實議題有關,投入社區文化活動及撰寫與藝術評論文章。攝影及錄像作品《燭火空留-消失了的灣仔殯儀業》(2012),透過大量的口述歷史訪問、相片、資料呈現香港灣仔殯儀業的興盛、變遷以至消失的種個面貌。




應亮 

1977年生於上海,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學習電影,其後畢業於重慶大學電影學院導演系,現為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駐場藝術家。1999年開始製作實驗短片。作品包括《背鴨子的男孩》(2005),《另一半》(2006),《好貓》(2007) ,《慰問》(2010)以及最新長片《我還有話要說》(2012),電影取材自2008年造成6人死亡的楊佳襲警案。(2012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金豹獎)


請參與「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以民間集資,實踐屬於民間的電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片故事大綱 ()
《一個離地中產與兩個偽左膠》
導演:林淑貞

故事大網
Issac與Music是中學同學,兩個都喜愛詠春。Issac在電影學院畢業後浮浮沉沉,做過廚房、快餐店,可是,他的夢想是做導演。看了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他更覺得做導演的他才是真正的自己,他想到的,王家衛都想到。Music覺得自己就是家駒的再生,音樂就是他的生命,兩人一同攝製MV,作曲填詞拍攝剪接一手包辨,心只想,有一天得到世界認同他們的才華,或許,這樣說也不準確,他們的終極目標是成名。對於香港社會回歸這些年來的社會矛盾,他們漠不關心,七一六四通通不關事也不會參與。

Hong是一個中年人,仍是獨身。他任職金融機構顧問,在美國留學,有博士學位,是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校友。一直以來,他在金融界都活的格格不入,其實他的真正興趣是電影與文學,城中電影節與各種文藝活動都可見到他的身影。他最喜歡的哲學家是齊澤克,投票給泛民,認同外傭有居港權,七一去遊行、六四去悼念,深信世界大同人人平等,罵大陸人蝗蟲是蠻橫焦慮的本土意識。

一次偶然機會,Issac與Music認識了小然,她是社運女神中的小清新,不是一般時下大眼仔美女可比,而且心繫家國,氣質純美。Issac與Music與小然相約去大浪灣拍照,三人渡過一個青春的夏日。看著當日的照片,二人年輕的心有種灼熱如熔岩的甚麼在流動。自此,他們也關心社運,也參加一些遊行;偶爾,還與小然和她的男友相遇。在另一次活動中,他們因為衝擊警方防線被噴胡椒噴霧,照片被登上報紙頭條。小然打電話來問候,她的打氣令Issac與Music覺得找到人生方向,更關心社運,積極參與,也聽一些社運領導的理論,只是,他們覺得他們是實幹派,不喜歡理論,覺得這些理論很膠。他們拍社運MV,模擬黑幫槍戰片,片中二人英勇善戰,氣勢磅礡。

Hong如常生活,也參加反國教示威,也到Visage聽Jazz,讀New Yorker,不斷被女友若即若離,也不斷約會其他女子。他常常光顧的酒吧99要裝修,暫時停業,大家開開心心道別。他悵然若失,可是日子依舊過下去。也許,活在淡淡的哀愁的調子是他的選擇,約會不能當老婆的女人才是把愛情蒸餾的法子。

一年一度的七一又來到了,Issac與Music覺得只是遊行或留守叫囂,根本無用,這一次,一定要幹一點甚麼才好。

Hong自己一個人去遊行,完了後打算去中環七一酒吧和老朋友如常吹水。
Issac與Music未到政總已給警方重重包圍,這時,他們眼看著對方,在腰間一同拔出手鎗。

猛烈的槍聲嚮起。

第二天,在同一地點,一切仿佛沒發生過,Hong如常地上班經過昨晚Issac與Music倒下的地方。

導演簡介:
林淑貞  潮州人。中學時期曾執導話劇《潮語紅樓夢》。大學主修經濟,畢業後於電視台及電台當記者,製作新聞及紀錄片。後來投身電影,擔任副導演多年,拍攝大製作動作武術電影多齣。期間她曾拍攝港台單元劇,後取得城市大學新媒體學系藝術碩士學位。畢業作《酸》(2012),以2011旺角鬧市腐液彈案為題材,影片人物掙扎於是否壓逼其他處境更差的人來生存,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2012中,取得特別獎。除了電影,她也喜歡寫作。曾得兩次青年文學獎。



短片故事大綱 ()
《修路工人》(暫名)
導演:李啟浩

故事大綱
縱橫交錯的道路,形成了這座城市的輪廓。在香港舉目皆是道路工程,修路工人穿著橙黃色的反光背心,晝夜不分修建道路。 沒有太多人知道新的道路通向哪裡,有時更是厭棄他們令交通擠塞 。

影片跟隨著修路工人的步伐,從他們的角度出發,透過最日常的生活片段去看行人,道路,工人,三者形成的矛盾關係,以及現今香港的社會狀態。

創作動機
晚上走到街上,不論人多車多的地方,或人煙稀少的地方,都不難發現修路工人在修建道路。他們架起安全圍欄,穿上反光的工衣,把地面鑽破等,整個畫面往往令我站著腳,看著他們的工作過程。

處理手法
《修路工人》一片將以紀錄片形式拍攝。以工人每天的工作,以及他們的生活,道出他們擔當著建設城市的前線中,對這城市有什麼特別的看法。

這次是個人首次以紀錄片形式創作,計劃走進工人的工作環境,透過與工人溝通,從而建立起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關係。每天跟著他們一起工作,紀錄著他們每一滴汗水的付出,能讓觀眾對我們這城市了解多點。


導演簡介:
李啟浩  生於1989年, 2011年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專注於電影創作,作品包括《這裡,這裡》(2010)(第17屆ifva公開組入圍作品),《羊》(2011)(鮮浪潮2011學生組最佳電影、第18屆ifva公開組入圍作品 )講述在一成不繳機械式的學校日子中透出的幾許漣漪。


短片故事大綱 ()
《觀塘,五月三十二日》 (暫名)
導演:伍偉昌

內容簡介
自九十年代初,政府已宣布把東九龍的觀塘裕民坊一帶進行市區重建。居民由港英年代等至香港回歸,經歷沙士及零三七一,至回歸十週年後的二零零八年,才等到一個具體的十二年重建方案和藍圖的出現。可是,藍圖背後,卻是漂亮憧憬掩藏下的黑暗。在法律底下卻見執行的醜陋。在以人為本的口號下,人的價值卻不比地價和樓價寶貴。庶民的生活不能維持,生計不穩,賠償不公。重建,似是披掛華廈與美麗承諾下的合法剝削。

《觀塘,五月三十二日》紀錄片是一個又一個真實訪問結集的縮影,是這數年不同時間在社區訪問不同背景的街坊集合而成。在與重建區街坊交流的過程中,除了重新發掘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生活面貌,更發現到被主流媒體忽視的巿建局對社區的改頭換面和破壞工作。影片把過去數年的落區拍攝記錄剪輯成一齣完整影片,旨在展示社區生活中,透過街坊的口中和拍攝到地方的變化,將巿建局的重建模式的問題和不公義展示(例如賠償無準則、訴求被冷待、處理收樓過程的問題等)。

在這社區,大家各有歷史,一同為生活打拼,面對重建,只提卑微的訴求,合理的待遇。沒甚麼語不驚人,也沒呼天叫地,只是各有希望,能在公平和合理的環境生活下去。他們所求的,正正是主流媒體所忽略的報導,就是每個人對生活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而現實這權利被市區重建主導的官商社會價值漸漸被剝奪和遺忘。

導演期望片能填補主流媒體忽略的空白,可為街坊發聲,讓大眾知道社會上有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在過去三年,己經綜合跟進了超過五位街坊及社區人士,展述不同觀點想法與立場,已拍攝的內容時間共計超過三十小時。近來社區內的情況急轉直下,巿建局加快了法律程序收樓,有一些街坊受影響的情況更壞。導演仍會拍攝和訪問,再加入新的片段。

導演簡介:
伍偉昌 攝影和錄像拍攝人。作品見於不同刊物和媒介,參與多個本地攝影展及製作獨立電影。作品內容多與時事、社會和社區紀實議題有關,投入社區文化活動及撰寫與藝術評論文章。攝影及錄像作品《燭火空留-消失了的灣仔殯儀業》(2012),透過大量的口述歷史訪問、相片、資料呈現香港灣仔殯儀業的興盛、變遷以至消失的種個面貌。


短片故事大綱 ()
《離開之前》(暫名)
導演:應亮

創作構思:

「故事發生於婆婆搬去養老院前的一天……」

我是被迫居留在香港的。假設要定義我的處境,按照朋友的說法,可能「流亡」比「僑居」要更準確。當我慢慢聽懂粵語後,當我一次次爲了租到一處便宜的居所而行走在油尖旺地區時,我漸漸發現很多人其實與我一樣,也在「流亡」中。特別時期的香港,在我人生的特別時期,頗具好意地收留了我。而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何嘗不也是來去匆匆,或者剛剛抵達,或者立即要離開的嗎?我與這座城市的生命交錯,不算偶然。

對於我在香港將近兩年的時光,我一直想找到某種方式去呈現,以疏導自己的情緒並總結所獲之經驗。當我聽到彭姍說的這個「發生於婆婆搬去養老院前的一天……」的故事後,一下就很安心,好像看到一個透出光芒的出口,那道光將生活的本質照亮,而同時又留下很多陰影。

老屋和老人是這個故事的形象核心,因我見到了他們,故設法呈現,以尋找自己的本質與陰影。我的電影方式與我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而本次表達最終將如何實現,我暫時還不很肯定。過往一年實在太多變動,太多新鮮的內容,把它們化成影像和聲音依舊需要一個消化的過程,當然這次創作本就是用來消化的。
電影無法解決具體的問題,但我需要它。

導演簡介:
應亮  1977年生於上海,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學習電影,其後畢業於重慶大學電影學院導演系,現為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駐場藝術家。1999年開始製作實驗短片。作品包括《背鴨子的男孩》(2005),《另一半》(2006),《好貓》(2007) ,《慰問》(2010)以及最新長片《我還有話要說》(2012),電影取材自2008年造成6人死亡的楊佳襲警案。(2012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金豹獎)